Banner

香港M+博物館

香港 M+(M Plus,又稱 M+博物館)位於九龍西九文化區,據稱是世界上最具規模的視覺藝術博物館之一,2021 年 11 月 12 日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M+ 專注於收藏及展示 20 和 21 世紀的視覺文化,作品範圍包括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和香港視覺文化。

印象中香港己很多年沒有新設的大型博物館,加上 M+ 一些備受爭議的展品,因此 M+ 剛開放旋即吸引大批市民預約參觀,我便是其中之一,開放第二天便進場參觀。

M+ 大樓耗資 49 億港元興建,我原本期望建築物設計會給人「嘩」一聲的感覺,不料 M+ 大樓卻繼承了原香港藝術館那份「簡約」,個人覺得外觀上平平無奇,跟它遙遙對望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要好一些(雖然也算不上突出)。

進入 M+ 後,建築物內部的設計同樣沒給我「嘩」一聲的感覺,只能自行發掘一些線條創造出來的美感。「簡約」似乎真的是 M+ 大樓的設計理念,部分外牆甚至像某些短租店那樣以原裝、「無添加」的混凝土外貌示人,但大樓的造價可並不「簡約」啊!

M+ 開放給公眾的內部展覽空間及相關設施共有四層,其中主要入口位於地下層(G層),包含地下大堂展廳、會堂、商店、流動影像中心以及可供舉辦活動的「大台階」。地下一層(B1層)有另外兩個入口和多媒體中心、M+戲院、餐廳和咖啡店。

開幕時地下大堂展廳正舉行「香港:此地彼方」展覽,展出香港本土或相關的香港視覺文化作品,參觀者進場後首先看到的是已故香港「藝術家」曾灶材的「墨寶」。曾灶材可算是香港的一個市井傳奇人物,若他活在今天可能有機會成為網紅,他的「作品」換來破壞公物告票的同時相信亦會被網上「瘋傳」。記憶中我讀小學的時候每天上學都會路經印有他「墨寶」的電箱和燈柱,那時除了感到有點好奇也不會想是誰寫的,只覺得那些字寫得歪歪斜斜,自稱「九龍皇帝」似乎是瘋子所為,想不到後來被人追捧為具代表性的本土藝術之一。

具香港特色的還有蝸居。「香港:此地彼方」展覽之中便包含一個需跟隨導賞員參觀的本地 1:1 蝸居設計複製出來的「示範單位」,導賞員講解設計者如何盡用室內每處空間。說實在那單位還算不上香港最極端的蝸居,我想應該考慮把某劏房單位 1:1 複製、並看看本地設計師能否大顯神通化腐朽為神奇吧。我小時候曾住在連劏房都不如的板間房(沒有獨立衛浴),位於一楝戰前唐樓之內,面積亦較 M+ 的蝸居示範單位要小得多,不過那時年紀太小印象已很模糊。

跟蝸居相關的另一展品是《漂流家室》,它是藝術家自製的小小船屋公寓,當年曾在西九海域漂流並引起公眾注意。

M+二樓全層都是展覽廳,設有東、南、西以及希克展廳共四大展廳,另加一些較小的展廳或展覽空間如「焦點空間」、合院展廳、西展廳別廳等。

M+希克藏品(The M+ Sigg Collection)號稱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紀錄了自 1972 至 2012 年間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是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的私人藏品。

M+希克藏品是M+的主打藏品之一,共有 1,510 件作品,包含繪畫、版畫、雕塑、行為藝術、攝影和數碼藝術等領域。部分M+希克藏品被放在題為「從大革命到全球化」的展覽於二樓的希克展廳展出,另有M+希克藏品則被放到旁邊的西展廳別廳。M+希克藏品當中的部分展品帶有政治含意,有些亦挑戰傳統道德及美學的底線。我自問不懂當代藝術不敢妄加評論,我的觀後感是有些作品有點美,有些作品頗有趣,有些作品不知所云。

於M+二樓西展廳展出的《亞洲土地》應該是於M+展出最大型的展品,由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於 2003 年創作。《亞洲土地》特別的地方是藝術家邀請了約 300 位廣州附近一條鄉村的村民參與製作,花了五天時間製作了約 20 萬個泥人。由於村民製作泥人時沒有嚴格的規限,20 萬個泥人可說是每個都獨一無二,跟秦始皇兵馬俑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時常對部分所謂現代藝術嗤之以鼻,懷疑有些作品只是懶散之下的嘩眾取寵之作,剛好遇上要顯示自己品味出眾的名人或 KOL 便被吹捧上天。我或許沒有足夠藝術修養理解《亞洲土地》背後的理念和含意,但至少我認同《亞洲土地》是一件認真創作、值得尊重的藝術作品。

旁邊的南展廳以「個體.源流.表現」為題,從展廳介紹文字看到的是常見於介紹現代藝術品的抽象語言,令我這門外漢摸不著頭腦,而南展廳的展品亦顯得比較抽象,跟展廳介紹十分匹配。我在南展廳更懂得欣賞的是窗外的維港景色icon

M+最備受關注的展品之一是二樓東展廳的《清友壽司吧》。清友壽司吧原本是一間 1988 年開業的壽司吧,位於東京新橋區,2004 年結業。最受公眾熱議的是是否值得花費 1500 萬把這結了業的店舖拆卸、重置再還原到M+,館方回應是這壽司吧展示了日本傳統建築特色,亦讓人反思快速消費的文化云云(快速消費是指那 1500 萬?icon)。

我明白世界上有些珍貴的藝術品動輒價值過億,我沒資格評論《清友壽司吧》的珍貴程度是否連運費值 1500 萬,不過我更關注的是整體上M+高昂的成本是否物有所值(我個人是抱有很大懷疑的)。

無論如何,「不會蝕底」是我認為香港人的其中一個真正核心價值,所以《清友壽司吧》無疑是東展廳以至M+必遊的「景點」,因此無論何時都可看到在外輪候入內的人龍,為此館方只讓每組人 30 秒的時間在內反思快速消費的文化。朋友們,入場前記得預備好你的相機/手機拍照或「打卡」,入場後沒時間再供仔細調校、設定了!

東展廳算是我認為較「親民」的展覽,因為裡面展出的許多都是我們會遇到、用過或容易理解到的建築物模型、工業產品、傢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感覺上東展廳可比擬為一間設計博物館。除了靜態展品,展品之中亦包含一些互動多媒體展品。

M+ 地下二層(B2 層)被館方稱為「潛空間」,是沿著地下機場快線鐵路隧道的輪廓挖掘而成,館方對「潛空間」的介紹跟在內展出十指可數的作品同樣抽象,我參觀時出現了幾個問號:「怎麼那麼空蕩蕩?」、「室內裝修經費不足?」、「這部分仍未完成?」

2022 年 7 月,我參加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講座後又再短暫逛了「潛空間」,發現多了一個「納里尼 · 馬拉尼:視界流動」展覽。

我急於參觀並非因為我熱切期待 M+ 開幕,相反現代藝術向來非我所好,只是朋友成功搶到預約,也就把握難得的機會。M+ 在開放首年免費參觀,之後要購票參觀。免費參觀我還是有興趣的,要付費參觀我便興趣不大了。我對香港其他公共博物館如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等幾間博物館的興趣要大得多(尤其是有份量的特備展),我想除非 M+ 能加入以上博物館的年票之內,M+ 免費參觀期後我相信自己不會成為 M+ 的常客。

無論你是否當代藝術的愛好者,M+ 天台上的維港和西九龍景觀相信同樣會引起你的興趣。由於 M+ 天台是免費的公共空間,我相信將來有機會成為 M+ 天台的常客。

《香港M+博物館》- 本頁留言

注意:除標明 <站長> 的留言外,其餘的回應皆為留言者的個人意見和資料。

留言 讚好謝謝!

你的名字 *
你的回應 *
你的評分
最差 1 2 3 4 5 最好
你來自
你的電郵
你的網頁

注意:留言或回應只用作個人旅遊經驗分享、對這網站的意見或相關的旅遊查詢。與此無關、不法、不雅的留言或廣告宣傳將被刪去,恕不另行通知。